联系我们
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
邮 箱:nzc_iap@mail.iap.ac.cn
邮 编:100029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德胜门外祁家豁子华严里40号 竺南中心
科研进展
Research Progress北极涛动与东亚冬季急流之间的不稳定联系及其可能机制
[2018-02-07]
【内容介绍】
本文基于长期的再分析资料探究了北极涛动与东亚冬季急流之间的联系:两者的在1925−1945/1985−2005相关显著,而在1900−1920/1955−1975相关不显著。北极涛动与东亚冬季急流之间的不稳定关系可能与北极涛动的结构的年代际变化有关。在1925−1945/1985−2005期间,当北极涛动偏强时,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呈现一种南北反相的“跷跷板”式的振荡,并且这种振荡是正压的;而在1900−1920/1955−1975期间,位于北太平洋的异常中心变得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年代际变化可能归因于对流层-平流层的耦合及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的变化。在1925−1945/1985−2005期间,一方面,异常的北极涛动伴有明显的行星波下传,有利于加强北极-副热带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此时的太平洋年代际变率正位相会引发偏强的阿留申低压及高层辐散,强辐散产生的涡旋平流将有利于强的罗斯贝波波源的产生,东传的罗斯贝波会建立起太平洋-大西洋之间的联系。相反地,1900−1920/1955−1975期间,太平洋年代际变率主要是冷位相,伴有少变的阿留申低压及弱的罗斯贝活动,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之间的联系偏弱。
【引用格式】
Liu Y, He SP, Li F, Wang HJ, and Zhu YL (2017), Uns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ctic Oscillation and East Asian jet stream in winter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1-15. https://doi.org/10.1007/s00704-017-2354-8.
【全文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704-017-2354-8
【关键图表】
图1 基于(a)ERA-20C和(b)NOAA-20C的北极涛动指数与急流指数时间序列;(c) 北极涛动指数与急流指数21年滑动相关系数及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
图2 (a)显著相关时期与(b)不显著相关时期的EP通量(箭头)及其辐合辐散(红色等值线)对北极涛动指数的合成图。其中蓝色等值线描述纬向平均风的大小,阴影区域表示纬向风异常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
图3 (a)显著相关时期与(b)不显著相关时期的500 hPa流函数(等值线)及波通量(箭头)对北极涛动指数的合成图。深(浅)色填色区域表示通过95%(90%)显著性检验的区域。